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烟雨小说网 www.yyxsw.org,最快更新顿德华文集最新章节!

      任何一个人从睁眼看世界,到开始哭、笑,到牙牙学语、迈步走路,一直到上学,整个过程都离不开模仿,模仿父母、模仿与之接触的人、模仿老师。由此可见,模仿并不是对人有害,正确的模仿还有助于人的成长。

    朱熹说:“模拟者,古人用功之法。读得韩文熟,便做韩文的文法;读得苏文熟,便做苏文的文法。”"现代诗人何其芳在给弟弟的信中写道:“初学写作是经过有意或无意的模仿阶段,从中学会写作技巧。”吕叔湘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这些名家的经验之谈,道出了仿写训练在作文教学中的份量。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言:“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中国古代的文人学习写作大多经历了模仿的过程。他们总要读过几百篇乃至几千篇名著,揣摩呻吟,出口成诵,烂熟于胸,然后执笔为文,手腕自然纯熟。名垂千古的膝王阁序的作者王勃,模仿北朝庾信的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句,传颂至今;唐代大诗人李白仿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更被著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近代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带有果戈里原作的一些痕迹。欧洲许多第一流作家起初也都经过模仿的阶段:莎士比亚起初模仿英国旧戏剧作者;勃朗宁曾模仿过雪莱;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许多俄国小说家都模仿雨果。回顾我们的写作史,古今中外,从“模仿”到“创造”写出有新意的作品的例子举不胜举。

    模仿不是一种落后,不是一种耻辱。模仿是为了超越,如果在模仿中没有超越和创新,它就会给人带来负面的影响。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人想做一套家具,走到树林里砍倒一棵树,并动手把它锯成木板。这个人锯树的时候,把树干的一头搁在树墩上,自己骑在树干上;还往锯开的缝隙里打一个楔子,然后再锯,过了一会儿又把楔子拔出来,再打进一个新地方。一只猴子坐在一棵树上看着他干这一切,心想:原来伐木如此简单。这人干累了,躺下打盹时,猴子爬下来骑到树干上,模仿着人的动作锯起树来,锯起来很轻松,但是,当猴子要拔出楔子时,树一合拢,夹住了它的尾巴。猴子疼得尖声大叫,它极力挣扎,把人给闹醒了。最后被人用绳子捆了起来。

    这个故事给人许多的启示,我们如果在模仿中没有创新,就会象猴子的尾巴,一不小心就被树夹住,模仿固然重要,但创新更为关键。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模仿一直是人们学习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提倡学生要能创新,但我们更应知道如果不从模仿开始往往是难以创新的,模仿是前提,是基础,而创新则是一种提高,脱离模仿的创新无异于是缘木求鱼。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