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烟雨小说网 www.yyxsw.org,最快更新冬来踏雪文集最新章节!

      一次外出,路过泾阳县城,我觉得每条街道似曾相识,就因为大街小巷都曾留下过我的足迹。也因为那些足迹里饱含着我青年时的泪与苦,也有一丝辛酸过后的自豪,还有过去那浓浓的人情味。这个在我心中留存了三十年的记忆,让我一生也不能忘怀——一次换粮的经历。

    说起换粮,那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旧事了。

    在那个年代,种粮的人家没粮吃是很普遍的现象,尽管那时人口比现在少多了,但那是的庄稼亩产三、四百斤,就算是好收成了。何况我们生活在半山区,生活的艰苦那就可想而知了。每年到了二、三月,大多家庭都为缺粮而发愁就不是什么希奇事了。

    由于生活的艰苦,十七、八岁的我,已经知道为种地、烧柴、吃粮等一些家事而操心了。在村的同龄人中,我是第一个去省城卖柿子,到南山里担柴,去东山拉柴,还是第一个拉豆腐去渭北换粮食。

    记得那年的正月还没出去,我和同村的一位大我5、6岁的小伙子说好,我们一起去换粮食。结果到了跟前,他有事去不了,因为我没出过远门,父母就不让我一个人去,但我不死心,自己想干的事,就千方百计想干成。还好,没过几天,有几位临村的大哥们去换粮,我就与他们结伴同行了。

    那时,到渭北换粮食,是用渭北缺少的木料、竹笼、芦席、豆腐等物品去换取那儿盛产的玉米,也倒不是我们山里人不会吃小麦,而是图了个量多。为了多换回粮食,我做了四百多斤豆腐,又带着头年冬里从东山拉的山柴里特意挑出来十几根椽子,带着几张自己编织的芦席。便随着临村的大哥们上路了。

    初上路,精神头可足了。一晚上走了七十里路,已经有点精疲力尽了,可那些大哥们都是三、四十岁的人了,他们有耐力,而我是第一次上这样的长路,一身的发软,没了劲,脚板也开始痛了,眼皮直打架,还又饥又渴,实在是有点吃不消了,只好请求歇一歇,喝了点水,是瞌睡极了的缘故,三口、两口地吃完一个馒头,靠着架子车轮,就睡着了

    过了渭河,有一段长坡要上,可把我给难住了,中午的大太阳晒的人心发慌,浑身都没了劲,没办法,一人一辆架子车,我看着他们没有轮流推车上去的意思,也就没有吭气,就学着他们的样子,拉着车子走“之”子形向上盘行。由于坡陡,不能停下来,只有硬着头皮顶着上了,丝毫不敢泄气,因为以但松了劲,车子就会滑下坡去,那可就太惨了。老长一面坡,好不容易爬上去了,刚一到坡顶的平处,腿立即没有了一丝劲,抬也抬不动了,不由自主的放下车子,一下子就瘫在了地上。

    一连走了一天一夜,第二天天黑前,我们到了高陵县城,总算是到了目的地。大家把车子拉到一个大场里,围着麦草垛放了一圈,从麦草垛上撤下些麦草,摊开自带的被子,一人做了一个下榻的窝。这时,我是顾不着吃喝了,一天一夜的劳累,实在是有点抗不住了,我一头倒了下去,被人叫醒时已经天大亮了。

    到了目的地,就再不能几人同行了,必须各走各的。我尽管没有去过那里,但必须自己独立行动。

    我拉着豆腐车子,在那些不知名的巷子里转悠,就“换豆腐啦!”“换豆腐啦!”的叫着。可是,一个早上转了好几个村子,硬是没换来一斤玉米,我多少有点着急了。到了早饭时候,看到一位大婶坐在门口吃饭,我就朝着她跟前走去。“大婶,换点豆腐吧!”我还有点胆怯的说道。大婶打量了我一下,说;“年纪小小的,就出来下苦啊!”我说:“我们那儿缺吃的,只好出来换点粮食。”

    说过几句话后,我胆子好象也就大了点,又寒暄了几句,那位大婶就换了二斤豆腐,我那个高兴啊,总算是开了个头。

    大婶临走时对我说;“孩子,换豆腐要大声喊呢,象你那样猫叫似的,没几个人听得着,一天也换不了几斤啊!”

    别说,就大婶的那几句热心的话语,让我心里舒服好一阵。我也就壮着胆子大声喊了起来,还真灵,也可能是到了吃饭的时候,人们都下工回到了家的原故吧,就有越来越多的人来换我的豆腐了,那几张芦席也换成了玉米。就这样我一边走一边喊,赶天黑,我就将七、八十斤豆腐换成了玉米。

    说来也怪,和大伙一起走着时,我好象非常的困乏和瞌睡,但当我在永乐店的一个叫“马店”里过夜时,我和许多不认识的人睡在一间大房子里,开始觉得很累,一倒下就睡着了。但不知睡了多大一会儿,就醒来了,我马上就想到了放在院子的粮食,总有点放心不下,立即到院子去看了看,还好,粮食车子纹丝未动。但这一醒来,一晚上再也没睡好觉,到底去院子看了几次,我也说不清楚,总觉得夜好长好长。实际上在那个年代,真有路不拾遗之社会风气,看来是我有点过虑了。

    从永乐店出发,沿大路两侧的村子向西绕走。这一天还行,把带的十几跟椽子也换掉了,粮食越来越多,心里那个高兴就别提了。天快黑了,我看前边是一个很大的村子,想着,在天黑前必须找到住的地方。我看着前边有个人,象是扛着把锨,我就快步追上去,和那人搭起了话来:“大叔!放工了?”大叔“噢”了一声。我又问:“前头的村子叫啥村啊?”大叔应声道:“这就是泾阳县城。”大叔对我说:“是从兰田来的吧!”接着又问我多大了,家里都有什么人等等。就这么,我一句,他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