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烟雨小说网 www.yyxsw.org,最快更新红土黑血最新章节!

    毛泽东躺在摇摇晃晃的担架上,不知是睡着还是醒着。天空灰暗,细雨濛濛,远处的枪炮声轰轰地响着,夜晚的寒气不时地袭来,夹杂着前方传来的火药味。毛泽东睁开眼睛,扯了扯盖在身上的那块雨布,他问走在担架下的吴吉清,这是到哪了。

    吴吉清一时也说不清到底到哪了,他只知道过了潇水,估计快到湘江了,要不然前面的部队不会打得那么激烈。这么一想便答:主席,怕是快到湘江了。

    湘江?毛泽东叨念着,从担架上坐了起来,举目望去,四周仍蒙蒙的一片,山林树木影子似地立在四周,队伍稀稀拉拉地前行着。

    此时的毛泽东,目光似乎穿透这黑暗望到了那条令他百结愁肠曾激扬文字的湘江。久违了湘江,他似乎又嗅到了潮腥的江风,伴着点点灯火,一阵陈向他袭来。

    十几年前,湘江的水陆洲上,他曾雄心勃发,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诗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那时他年轻气盛,是怎样一种心境啊!视诸侯如粪土,立志主宰大地沉浮。那时的一切都不在话下。风风雨雨十几年过去了,此时的毛泽东只能躺在摇摇晃晃的担架上,要走向哪里,未来的命运如何,他都不知道。这么一想,他浑身上下不由得打了个寒颤。透过灰蒙蒙的夜空,他似乎又看到了湖南的山、湖南的水。是湖南的韶山湘水养大了他,是这一方山水给了他勇敢的性格。正是这种勇敢的性格使他走出家门。长沙市郊40里外那个韶山冲里,孕育着一个伟大而又不平凡的生命。这个生命顽强地抗争着。韶山冲距长沙仅40里路,可在当时,却是那么的遥远,遥远得毛泽东一直活了20年还没有去过一次长沙。

    毛泽东的父亲是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农民没有一个不是想发家致富的,他们视土地如生命,视发家为毕生的事业。毛泽东的父亲下定决心让毛泽东读书也是从一个农民的角度考虑的。父亲需要家里能有一个能写会算的人,因此提高毛氏家族在村中的地位。

    毛泽东从会走路时开始,便在地里像别人家孩子一样,与庄稼为伴与土地为生,他从小便了解了什么是劳作,什么是农民。毛泽东7岁时开始读私塾,那时私塾都是一样的课程,从百家姓开始,最后又到论语、孟子、左传

    后来他又考上了湖南长沙的师范学校,也就是从那时起,他才有机会从韶山冲走出去。他还记得上学那一天,父亲把他送到村口,他身背行囊,手攥一把油布雨伞,用稚气的目光打量着身后的土地和父亲。父亲那双苍老的眼睛里满含的是希望,他转身向前走去,走在父亲那双苍老的目光里。

    童年的毛泽东最崇拜的是母亲。母亲和所有传统中国农村的女性一样,善良而又勤劳。母亲的善良体现在,她把家里的米饭经常送给那些饥饿的农民,这一切当然要避开毛泽东的父亲。母亲信佛吃素,这深深影响了毛泽东。在他年幼的时候,毛泽东因惊吓而生病,这时的母亲便用一碗米,一块布蒙在上面,为毛泽东叫“魂”那一声声亲切又善良的呼唤,使毛泽东似听到了一首无比美妙动听的催眠曲,安然地睡去。不知是母亲的招“魂”起到了作用,还是他睡觉的作用,反正他的病一次次在母亲的叫“魂”声中好了。母亲就是他的上帝,他崇拜母亲。到了他十几岁的时候,母亲为了这个家的操劳终于病倒了,毛泽东为了使母亲的病早日好起来,他走出韶山,几步一拜,一直拜到100公里外的衡山,他的虔诚没有感动佛,母亲最后还是病逝了。这给毛泽东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也许就是从那以后,他不再那么信奉佛了,即便信也是将信将疑,但佛教的思想无疑深深地影响着毛泽东的一生。

    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是促使毛泽东思想成熟起来的温床,他在长沙读了5年的书。给他思想带来深刻变化的是杨昌济教授。杨昌济教授留学日本和英国,集中、西于一身,被誉为“长沙的孔夫子”毛泽东认识了恩师徐特立也是在这所学校。还有一大批和他志同道合的同学——蔡和森、何叔衡、陈昌等。

    在长沙长达5年的求学中,不仅使他熟知了“孔子”、“孟子”还使他知道了西方哲学,西方的政治、历史、文化,从孙子兵法到孙中山的改良思想。

    毛泽东如饥似渴地了解外面的世界。那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正打得轰轰烈烈,虽然中国不是第一次大战的参予国,但“一战”给整个世界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令人遗憾的是,毛泽东读到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很晚,就是后来看到了,他研究的也不是那么详细,这成了后来在苏区中那些留苏派的一个话柄,后来受到排挤,而放弃军权就不足为怪了。

    毛泽东一直深信,中国是中国,俄国是俄国。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固然是成功的,可中国再走俄国革命的道路,未必行得通。直到后来,他的“农村包围城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等一套理论,都是他在深入了解中国现有国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始终在试图找到适合中国革命的方法。

    索尔兹伯里在写到毛泽东这一段时曾说:

    从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他进行了好长一段路程,然后来到北京。几个星期之内,他便开始读新青年杂志里李大钊的文章和谈话,从此一头扎进了马克思主义。由于没有中译本,他到1919年才学习了共产党宣言。但是他已经全神贯注于俄国革命了。正如他后来说的:有三本书铭刻在我心里,建立了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卡尔考茨基(列宁的死对头,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缔造者)的一部著作,书名他已记不清;以及一位名叫托马斯柯卡奇粗制滥造的作品社会主义史。他对马克思知之不多,但认为这是他信仰的东西。他同60年代一些激进的美国青年不无相似之处。这些美国青年连毛泽东的书一行都没有读过,却自称为“毛的主义者”

    毛泽东开始自称为马克思主义者,但这不能说明他的哲学思想,他倒相信门罗主义,他也没有摒弃乔治华盛顿的楷模形象,依旧相信美国及其革命的进步性质。他同许多中国青年一样,受到无政府主义和克鲁泡特的强烈吸引。

    湘江使毛泽东想起了许多的往事,湘江使他长大使他成熟。就是他和杨开慧的爱情,也是湘江孕育的。虽然他们的相爱是在北京,那时毛泽东在北京图书馆工作,也是从那时起,他才开始投入到革命活动工作的。因为志同道合,他们相爱并最后走到一起。后来又一起离开北京,回到了长沙。但他和杨开慧的结合,并不总都是幸福的。杨开慧和所有多情的女性一样,过分地依恋了毛泽东。毛泽东对这种过分的依恋很恼火,甚至厌烦,他想成其为事业,这种儿女情长无疑影响了他在事业上的进取。毛泽东又不好直接说出这种心情,便写了一首诗赠给杨开慧:

    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

    君看菟丝蔓,依倚榛与荆。

    下有狐兔穴,奔走亦纵横。

    樵童砍将去,柔蔓与之并。

    这首诗让杨开慧误解了,她的自尊心受到了强烈的伤害。

    也就是从这时,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爱情便开始产生了裂痕。从那以后,他们经常吵架,那时,毛岸英刚出生不久,毛泽东要出门远行,杨开慧不想让毛泽东走,但又不直说,却让毛泽东带上孩子一起走。毛泽东感到恼火和好笑。最后毛泽东还是愤然出走,也就是那次出走,他写下了那首不知何滋味的贺新郎:

    挥手从兹去!

    更堪那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番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

    算人间知己吾与汝。

    毛泽东虽然离开了杨开慧,可他又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她。这种情爱使他的内心道不出无尽的滋味。就是到了井冈山和贺子珍结合,贺子珍年轻漂亮,在生活上对他的悉心照料,也不能使毛泽东忘记杨开慧。那是他的初恋,有着他更多更深的记忆。后来他才明白,杨开慧就是杨开慧,贺子珍就是贺子珍。到了后来,他把贺子珍送到苏联治病,也不能不说和他的这种复杂心境有关。

    1930年11月24日“长沙事件”革命烈士惨遭杀害。这件事曾轰动了全国。杨开慧被杀,与毛泽东率领队伍两次攻打长沙有关。毛泽东当然明白杨开慧是为谁而牺牲的。

    毛泽东在即将到达湘江东岸的时候,想到了杨开慧,想到了这次征途。

    在征途上,这些天有很多下层的红军指战员认出了他。那一次,他正坐在一个山坡上休息,山脚下是一条清泉,不停地汩汩流过。大约有一个连的战士也坐在不远处的一片树林里休息,有几个战士用铁碗在山脚下喝水,路过毛主席休息的那棵树下,认出了他。有一个老兵低声惊叫了一声:毛主席!还有几个新战士显然早就知道毛主席这个人,可惜没有见到过,听那个老兵这么一叫,也惊奇地朝这面看。

    那个老兵这么叫了一声之后,毛泽东微笑着冲那个老兵招了招手,离开红军岗位之后,他还是第一次这么近地面对这些红军战士。

    那个老兵走过来,手里捧着一碗泉水,到了近前激动地说:主席,喝口水吧。

    毛泽东一直微笑着,他伸过手接过了那碗水,此时他并不渴,但还是喝了几口,把碗还给老兵之后道:这水真甜咧。

    站在远处那几个新兵,见到他这样便也大胆地凑过来,一起围在了毛泽东的身边。

    那个老兵因激动喉头变得哽咽了,他颤声地问:毛主席我们这是往哪里走哇?

    毛泽东冲前方挥了挥手道:我们要走到敌人后面去,让敌人找不到我们。

    又有一个新兵大着胆子问:主席,听说您不再指挥我们打仗了?

    毛泽东冲那个战士苦涩地笑了一下。

    老兵白了眼那个新兵。新兵忙止住话头。

    老兵很真诚地说:行军打仗,见不到您主席,我们心里就不踏实。

    毛泽东这次没笑,他的目光越过老兵的肩头,望着很远的天空,喃喃地说:天有病,人知否?

    毛泽东在此休息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山坡下那个连长的耳朵里,他让战士们原地待命,自己跑了过来。战士们这一次没有服从连长的命令,连长一走,他们也一起围过来。那个连长来到近前,向毛泽东敬了个礼,然后说:就让我们连给您担任警卫吧。

    毛泽东摇着头道:我很安全,你们有你们的任务。

    连长就说:主席,我们天天盼着您能指挥我们打仗。

    毛泽东站了起来,他的一只脚麻木了,站起来时差一点跌倒,警卫员吴吉清扶住了他。毛泽东把两手卡在腰上,看着那些围过来的红军战士,尽量提高嗓门说:红军是打不垮的,革命一定能胜利。

    这时那个连长带头鼓起了掌,掌声在山坡上响成了一片。

    休养连的人们,都向这边张望着,不知发生了什么事。

    那个连长向前走了两步道:主席,您要多注意身体。

    有几架飞机飞了过来,在山路上丢了几颗炸弹。毛泽东笑着说:蒋介石也想凑热闹哪。

    那个连长回身冲战士们挥了一下手,宣布了一条命令:保护主席。

    红军战士一起围过来,七手八脚地架起毛泽东向那片树林里躲去。

    在红军部队里,士兵们只管打仗,他们知道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军团长,却很少过问是谁在指挥整个红军在打仗。就是蒋介石也不知道是谁在指挥这支西征大军,他们不了解共产党内的斗争,和权力更替,在来往的电文中仍习惯地称谓“朱、毛赤匪”

    当第五次反“围剿”红军连连吃败仗的时候,红军基层的士兵才知道,领导他们的已经不是毛泽东了,这时的红军战士倍加思念起毛泽东来。他们怀念毛泽东指挥他们打胜仗的岁月,这就使毛泽东在红军中的威信倍增。这些红军士兵没有多少文化,有的目不识丁,但他们坚信,能领导他们打胜仗的人才是好人,是他们信赖和拥护的人。红军中这种情绪,为以后的“遵义会议”毛泽东重掌兵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毛泽东的远见不是湘江失利之后才得以显现的。早在第五次反“围剿”期间,在西征之前,毛泽东曾向“最高三人团”提出了向湖南中部进军,以调动江西敌人到湖南而消灭之的建议。具体计划是将红军主力全部集中于兴国方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