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烟雨小说网 www.yyxsw.org,最快更新人间四月天最新章节!

    (八)

    志摩跨上双层有轨电车,到伦敦国际联盟协会去听前段棋瑞内阁的司法总长林长民(宗孟)的演说。

    他向邻座的一位老人:“坐在中间的主席是哪一位?”

    “galsworthy lowes dickkinson。”

    “啊,是狄更生先生吗?”志摩差点要跳起来了“letters fromchinaman和a medern symposium的作者?”

    老人点点头,把手指竖着搁在嘴唇上“嘘”了一声。

    志摩心头一阵狂喜。他早就十分景仰这位熟悉华夏文化的著名学者了。他热烈地盼望结识狄更生。

    演讲结束后,志摩找到了早些时候结识的林宗孟:“老伯,您能介绍我认识狄更生先生吗?”

    “可以,”宗孟说“我想法找一个机会吧。志摩,欢迎你到我家来聊聊。”

    第二天,志摩就赶到在伦敦西区一条僻静街道上的林宗孟家去。

    铃响了,门开了。

    志摩的眼睛灿然一亮。

    一个少女站在门里。——走进她的双瞳的,是一个身穿长袍、腋下夹着两本书的中国青年:颀长秀挺、俊逸潇洒,脸上带着纯真谦和的微笑,自有一种超凡绝俗的气度。

    志摩的心“别”的一跳。他真想取下眼镜,把镜片拭擦一下再仔细端详面前的这位少女。

    他觉得自己恍在梦中,见到了拉斐尔圣像画中的天使。她,乌黑的头发和眸子,年龄不大,却有早熟的深沉,聪慧横溢的神韵。

    也许只是瞬间,这默默的对视已在彼此心底烙下了终生不泯的印记。

    两人的脸都红了。

    “您找谁呀?”纯正的北京话,那么的悦耳。

    “宗孟老伯在家吗?”志摩感到自己的舌头发僵了,官话里的硖石口音顽固地占了上风,他分外恼恨自己。“我姓徐,叫徐志摩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学生”

    粉颊上显出了酒窝儿,微笑里一点也没有挪揄。

    “爸爸出去了。不过,请进吧。我早听说过您了。”

    “我还是改天再来吧。”志摩踟蹰着,不知如何是好。

    “他去邮政局了,要不了多久的。您进来坐会吧。”

    接着中国习俗,茶沏上来了。

    “我该叫您志摩大哥吧?我叫徽音。爸爸叫我徽徽。”

    “我也可以叫你徽徽吗?”拘束感像瓷盖碗里冒出的热气,一下子消失了。

    “嗯”徽音微微噘嘴,好像在郑重考虑“今天不可以。

    我们刚认识呢。下次见面,您就叫吧,只要您愿意。”

    “好,下次就叫你徽徽,一言为定。你,以后叫我徐兄好啦,叫‘志摩大哥’多费劲!”

    “没听说在这上面也图省力的。”徽音笑了,那么的欢愉。

    “听宗益伯说,你文学功底很深”

    “嗯”徽音摇摇头“您不要第一次见面就找恭维话来讨我的高兴。这样,我要觉得您是个俗人了。”

    “真的,宗孟伯真说过的呀!”

    “这个爸爸呀,真要命,也不怕人笑话。我相信他会对您说的。

    其实,这也是自负罢了。”

    “宗孟怕是天下第一个不矫情、不作伪的人。我相信他说的是客观的。没有人比他具有更犀利的洞察力和更睿智的判断力了。”

    “好个马屈精!”徽直喊道,接着,她又低下头“不过,您可真是聪明透顶。我还没有遇到过像您这样深刻地了解他的人。真的。

    您跟他认识还不很久呢。”

    “哟,你也是马屁精!”志摩也喊起来了。

    两颗心在迅速地奔近,像两辆相向而驶的特快列车。

    志摩告辞时,已是掌灯时分了。宗孟先生还没有回来。他们只感到时间过得太快。道别时,徽者说:“欢迎您常来作客。下星期一下午,狄更生先生要来喝茶。您也来吧。”

    “好,我一定来。喔,宗孟怕不会感到我太冒失吧?”

    “不会不会!他才喜欢您哩!”

    “是吗!”

    “谁骗您!”

    “再见,徽徽!”

    “再见,徐兄!”

    这一晚,一向倒头就呼呼熟睡的志摩,失眠了拉斐尔圣像画中的天使,漆黑的眸子,粉颊上的酒窝儿,清朗的笑声,隽永有味的谈吐,一直在他的脑际旅绕。直到东方天际泛白前,迷朦中,他似乎看到海涅若隐若现在云端里,用节奏铿锵的日尔曼语吟诵道:

    曾经有一个温柔的幻影,

    来向我灰冷的生活靠近

    (九)

    第二天,志摩又到林家去了。

    哪儿吸引他,他就一个劲儿地往哪儿跑。

    幼仪不干涉他的行动。他也从不考虑自己行动的影响。

    “双栝老人”林宗孟以长辈的慈爱和挚友的热情欢迎他。这是一位历经宦海浮沉、厌倦政态诡变的长者;他看透了军阀弄权的恶政,只想回复自己书生逸土的生涯,就弃官离乡,邀游四海,一年前携同他的“唯一知己”、十七岁的女儿林徽音,到英国小住,演说讲学,传播华夏文化。

    跟这位妙理横生、充满活力,毫不娇揉、谈锋锐健,最能理解青年、精于文学艺术的忘年老友以及天份极高、才华卓异,他读诗书。

    感情细腻的少女作倾心长谈,对志摩来说,真是一种陶冶长进的良机和莫大的精神享受。一天,两天,三天,四天,接连数天,志摩在

    林家的客厅里度过了几个终生难忘的夜晚,他只感到自己的心智像经春霖润烧的嫩笋,拔节而上,直入人生真谛的奥堂。而且,几天,只有几天,他已跟徽音熟悉得、接近得、相知得就像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友伴了。

    星期一下午,上完一节课后,他又兴冲冲地赶到林家。刚步入客厅,他一眼看到坐在沙发里的白发现须的狄更生。

    “噢,志摩来了!介绍一下:狄更生先生,剑桥大学王家学院的学术委员。”林宗孟站起来,用纯熟的英语对志摩说。

    志摩上前一步,优雅地向狄更生深深一鞠躬。

    “这就是徐志摩,我的可爱的小朋友。”

    狄更生站起来,满脸堆笑,向志摩伸出手。“认识你很高兴。

    林先生最喜欢谈的话题也许就是关于小朋友徐志摩了。”

    志摩双眼放光,双手紧握狄更生的手。“我会永远记住今天这个时刻。我相信它对我的一生将产生重要影响。”

    “嗬,多妙的辞令!”狄更生眨着眼睛,转向林宗孟“如果它不仅仅是对我的奉承的话。”

    “志摩是个真诚的孩子。他是您的崇拜者。”

    “真的吗?那么,你就是我生平所拥有的第一个和唯一的崇拜者!”狄更生又一次跟志摩握手。

    那种用特有的诙谐形式表述出来的谦逊,是英国学者的典型风范,这位志摩深为倾倒。他用同样流畅、纯正的英语答道:“那是因为您站得太高,看不到尘寰向您顶礼膜拜的芸芸众生。用我们中国的话来说,是仰之弥高。”

    “但是,孩子,不要把人当神。”狄更生收起笑容,伸出一个手指,做了一个警告的动作“我们心中唯一的神应该是我们终生孜孜不倦寻求的真理。”

    “但是,人们也有十分充足的理由崇拜引导我仍接近真理的人。”志摩又说。

    “好啦!会见仪式到此结束!”坐在宽阔的橡木窗台上的徽音纵身跳了下来,给志摩倒好茶,又端上一份草莓和饼干“请用茶!”说完,又坐回到窗台上去了。

    喝茶,是英国社交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项目。每天下午,几乎所有上层社会的绅士和太太、小姐,都在自己家里或朋友家里喝茶。

    茶是媒介,依靠它,交换见解、信息,增进了解、友谊。

    “徐兄,您没有听到,刚才狄更生伯伯在大谈帽子呢。”徽音笑着说“真是帽子的哲学,哲学的帽子!”

    “我刚才说,我非常欣赏中国的那种圆顶小帽,”狄更生兴致勃勃地对志摩说“西方人的帽子千态百姿,竭尽怪异之能事,但它们都是装饰,是遮掩愚蠢的脑袋和丑陋的面孔的装饰品。你们的圆顶小帽,那么单纯,朴实,一到头上,人的性格、气质、精神就完全呈现出来了。从帽子上,我也能看出东西方文明的不同性质。你们的孔子、孟子的学说要比亚里士多德、洛克、黑格尔的深奥得多,朴素得多,实际得多。”

    “狄更生先生也许是当代最崇尚华夏文明的欧洲学者了。可是,我国几千年的文化遗产中有它颓废、衰败的一面。我在此间的几次讲演中从来不讳言这一观点。”

    “这个观点还值得进一步探讨,”狄更生沉思地用手指轻叩,额头“颓废,是心理和精神的形态之一种,如果它获得了精妙绝伦的表现形式,就不能说它不是不朽的。”

    “然而它终究不是推进历史的积极动力。”林宗孟说。

    “您是正确的。可是,您不是指时代价值而言,而是指历史功用而言了。”

    “瞧!一个头顶牛奶罐的姑娘,身材多么窈窕啊,走路姿态美极了!”徽音插进来说。她不希望爸爸和狄更生伯伯吵起来,尤其是今天。他们经常争得面红耳赤,虽然他们是极为投契的好朋友。

    志摩放下茶杯。“狄更生先生,上次去中国,可曾收集几项您

    喜爱的中国帽子?”

    “收集了,带回来好几项呢,可是一到伦敦,就被朋友们要去了,他们都爱不释手。一位老伯爵甚至戴了它去参加舞会。我自己却一项也没有了。”

    “我写信回去,让家里给您寄几项来。”

    “谢谢。请预先接受我最诚挚的谢意。”

    “啊,这辆汽车好像是上一世纪的,真好玩!”徽音对着窗外喊道,又转过头来“狄更生伯伯,徐兄送您中国帽子,您该回赠他一项英国帽子吧。”

    “高顶礼帽,法蓝绒便帽,还是嵌金丝睡帽?”

    “我代他回答,”徽音抢着说“他要黑色的方帽子。”

    “哦,是这样!志摩先生,我想给您一个提议。”狄更生用他那炯炯的双目注视着志摩,似乎直窥他的肺腑。

    “谢谢。我多么愿意聆听先生的导引。”

    “我要说的是:您是一个诗人。”

    “啊!您也这样说!美国的汉金斯教授也这样说过!”志摩击掌惊呼道“可是,这不会是一种调侃吧?我可是连一行诗也没有写过呢。”

    “您虽然没有写过诗,但您却诗趣横溢。”

    “气质是诗,谈吐是诗,举动是诗,连呼吸也是诗”徽音调皮地甩动着双腿说。

    “徽徽!”宗益笑嗔道:“不要淘气!”

    “志摩先生,我看,您不必再在跟你的气质性格不合的政治经济学上浪费精力了!如果您不反对的话,我想介绍您去牛津或剑桥学文学。你将在那古老、庄严、肃穆、深沉的氛围中真正找到和认识自我,看到人类又明变迁、发展在一些伟大的心灵上的折光不当的抉择是人生的莫大错误。”

    “哦”志摩抬起头,双眼似乎穿过了墙上的壁炉注视着遥远的地方“到了伦敦,我的确感到政治经济学踉我的气质天性是格格不入的,就像欧美的政治思想和改造社会的方案之于国的政局现状那样地格格不入这样学下去,也很难有所成就”说着,他起身在室内踱起步来“自从认识了西滢和徽徽,我接触了英国文学,说也奇怪,我发觉自己就像溶质遇到了特定的溶解液,全身心都溶融在其中了”

    “哟!我可没有用角匙把你像粉末似地一匙一匙投进液体里去”徽音用着优美动听的英语说道。突然,她又转身对着窗外人声喊着:“格林!给我那一束紫罗兰,就放在门廓里好了!”边说,边掏出两个便士扔了下去。

    “徽徽,安静点!”宗孟又开腔了,语气中怜爱多于呵责。

    “好吧!去牛津或剑桥!读文学!”志摩突然停步,决然说“不过,这要辜负爸爸的一片苦心了。也罢,‘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爸爸总能原谅我的!但是,牛津剑桥我都很陌生,不知哪一所学校更合适?”

    “去剑桥吧!cambridge,多悦耳的名字!拜伦的母校呵!那是个出诗人的地方!”徽音伸出双臂,像朗诵似地高呼。“好!去剑桥!去剑桥!cahanbridge!拜伦的母校!”志摩手舞足蹈,长袍的下摆飘拂起来,活像一个第一次见到耶路撒冷圣殿尖顶的基督教徒。

    他向徽音望去。她的眼睛闪着奇异的光彩,还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召唤力。

    志摩的眼睛湿润了。

    徽音轻轻跳下窗台,在钢琴前坐下,弹起了瓦格纳的乐曲雾国的指...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