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烟雨小说网 www.yyxsw.org,最快更新大国之魂最新章节!

    1

    滇缅公路:东起云南昆明,西出边境重镇畹町与仰光公路相接,全长963公里。沿途高山大壑,地形险峻。公路始筑于民国二十六年(即1937年)底,征集民工二十余万人,夜以继日,人挑肩扛,艰难备至。经年余始得完成。

    ——云南文史资料第二十七辑

    公元一九四二年二月,缅甸毛淡棉失守后大约两周,滇缅公路上突然尘土飞扬旌旗挥舞,浩浩荡荡的中国军队好像一条望不到头的灰色长龙,开始向缅甸境内大规模挺进。

    国内舆论无不欢欣鼓舞。

    蒋委员长向新闻界发表讲话指出:“我华军此次入缅,定能扭转缅国局势。”

    重庆军委会发布公告:“为国军入缅告后方民众书”

    中央日报号外:“国军远征缅甸,定能杨威异域”

    云南日报通讯:“我省民众踊跃劳军,滇缅路各县场面感人”商报消息:“军政部明令规定,远征军一律付给卢比”

    延安新华日报以“慰勉国军入缅”为题发表社论,赞誉远征军出国抗日。

    一支随军摄影队风尘仆仆从广西、四川、贵州转进云南,到处拍下八方父老“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感人场面。影片后来终于没能与观众见面,原因是飞机不幸失事,电影成果统统毁于大火之中。

    戴安澜,自号海鸥,陆军少将,安徽无为人。黄埔三期毕业,早年参加北伐。因在“剿共”中战功卓著,多次得到擢升。“卢沟桥事变”后,先后参加长城保卫战,台儿庄大战和武汉大会战,屡有建树。三十五岁升任陆军第二百师少将师长。

    第二百师是蒋介石的嫡系,也是当时中国唯一的摩托化步兵师。全师装备有坦克、装甲车、摩托车和大口径火炮,步炮比例达三比一。一九三九年十一月,第二百师在广西昆仑关与日军精锐部队第五师团鏖战一月,阵地反复争夺,终于击毙日军指挥官中村正雄少将,取得著名的昆仑关大捷。此役充份显示了第二百师的装备优势和战斗力,为此全师受到国民政府集体嘉奖一次,参战人员提薪饷两级。师长戴安澜因指挥有方和重伤不下火线,荣获四级青天白日宝鼎勋章一枚,被誉为“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蒋介石语)。

    缅战之初,以中央嫡系三个军为主力,以国内最精锐之第二百师为先导入缅作战,这一兵力配置本身足以说明委员长决心之大,甚于国内战事。

    三月初,蒋介石首次以盟军中缅印战区总司令的身份飞临缅甸腊戌视察。

    腊戌是缅甸北部一座历史悠久的边境小城。它坐落在汤彭山脉与萨尔温江夹峙的三角地带,为缅北重要的交通枢纽。滇缅公路蜿蜒而至,在这里同仰光公路和仰(光)密(支那)铁路相接。腊戌历史上曾经属于清朝政府管辖,在腊戌城东郊的石壁上至今仍能看见永昌府石刻的文告。

    自从滇缅公路通车以来,小城一夜间突然变成一座超级军用仓库。仰光港开出的列车昼夜不停地将军火和各种战争物资卸在车站和城外的空地上,再由中国境内开来的长长的车队运走。由于滇缅公路山多路陡,路况极差,因次积压在腊戌的军火物资始终堆积如山,后来英国人不得不把包袱扔给中国,让中国人自己来担任装卸工和看守。

    远征军初入缅时,重庆政府为了节省军费开支,命令所有军队一律将装备留在国内,然后徒手到腊戌重新武装。这一措施造成极大混乱。许多战斗师团由于装备不全或者领不到配套的武器而无法继续开进,因此这座宁静的小城便因为中国大军的涌入变得终日喧闹不已。

    三月三日,当委员长座机在腊戌机场刚刚停稳,另一架涂成黑色的美国轰炸机也钻出云层,在跑道另一端徐徐降落。委员长同他的美国参谋长在缅甸不期而遇。

    委员长慢慢迎上去。他远远伸出手来,微笑,然后站定。他的头努力后仰,双目平视,姿势相当僵硬。委员长既想对客人表示友谊,又为自己内心的矜持和优越感所约束,因此很像一个身不由己的木偶。委员长是这样一个东方政治家:他的本质是小农经济的产物,带有浓厚的保守性和封建主义色彩,但是他的政治观却是开明君主和西方共和制的混合物。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事有两件:一件是追随民主先驱孙中山,另一件是多次东渡日本留学考察。历史证明孙中山是个失败的理想主义者,他倡导的三民主义和西方民主制在本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是注定行不通的。而明治天皇却是一位东方的彼得大帝,他不仅成功地结束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而且促使日本帝国迅速强大,欲与西方列强争雄世界。

    委员长内心深处一直将明治天皇作为效仿的榜样。

    而美国人史迪威则是凭着西方人的直觉不大喜欢面前这位身着大元帅军服的中国委员长的。他挑剔地觉得委员长的表情过分做作,眼睛冷冰冰的,缺少机智与激情的魅力。好在热情活泼的蒋夫人及时转移了美国将军的注意力,她讲一口流利动听的美国英语,使所有的美国客人感到亲切。

    下午,委员长在下榻的皇家饭店接见史迪威并把他介绍给他的部下。接见方式相当具有中国特色:委员长站在阳台喋喋不休地训话,而他的将军们的表情则好像一群绵羊。

    史迪威皱起眉头,他从委员长身上嗅出一种独裁者的专制气味。

    傍晚,史迪威一行离开腊戌,登上飞机继续东行。

    2

    三月的缅甸,萨尔温江流域赤日炎炎,旱象丛生,猛烈的热带季风好像一群群野马在光秃秃的平原上奔来奔去。这是缅甸一年中最萧条也最炎热的季节,晚稻早已收割,早稻尚未栽插,因此沃野千里的同古大平原到处显出深长的空旷和寂寞来。

    二十九日拂晓,太阳尚未露脸,同古城外的皮尤河被一层淡淡的薄雾笼罩着。远远望去,皮尤河大桥好像一条死气沉沉的巨蟒,一动不动地僵卧在水面上。

    连日来,从仰光撤下来的英缅败军如同潮水一般涌过大桥,他们连同古城也不敢停留,就慌慌张张绕城而过,往曼德勒方向逃去。一眼望不到头的仰曼公路上,到处都是英国人丢弃的武器和装备,还有许多汽车翻倒在河沟里。

    根据情报,日军一个师团已经尾追而至,另有一个师团向西面包抄企图一举围歼英缅军主力。惊慌失措的英国人虽然节节抵抗,但是他们的抵抗几乎无济于事,现在日军前锋已经距离同古城不到二十英里。

    当最后一批英缅败兵涌过皮尤河大桥,中国远征军第二百师先头部队一个营刚好赶到大桥北岸。

    对于刚刚入缅的中国大军来说,他们面临的战场形势十分严峻:仰光陷落,缅甸国门洞开,日军长驱直入,盟军一触即溃。在这样形势下仓促应敌,势必一开始就陷入被动和不利。

    更重要的是委员长再次显得信心不足。

    敌人大兵压境,仅以中国远征军收复仰光是不够的,可是如果不能收复仰光,入缅作战就失去目的,而缅甸失守的最大受害者仍将是中国。英国人答复:已命令中东及印度军队增援缅甸,请贵军火速开赴前线。委员长敏感地觉察出这是英国人的花招。英国人根本不想收复仰光,他们只想拿中国军队去当挡箭牌。

    问题在于委员长已经骑虎难下:取胜没有把握,撤军又没有借口。委员长出任中缅印战区总司令之初,曾致电美国总统,夸口要“让中国军队来独立防守缅甸”如果战而不胜,或者不放一抢就溜之大吉,都将严重有损委员长的形象。何况委员长还盘算从美国人那里得到更多的武器装备和租借物资。

    委员长不愧是政治家,政治家往往善于从宏观把握策略和机会。仗当然要打,而且应该打得轰轰烈烈,但是损失必须有个限度。委员长不想为英国人做嫁衣裳。

    他一面命令大军按兵不动,一面单独召见戴安澜,询问第二百师能否在同古坚守一两周,打个胜仗?戴立正,誓言锵锵:

    “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杨威国外之盛举,戴某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定挫敌凶焰,固守同古。”(戴安澜传,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

    三月九日,委员长飞离腊戌回国,指挥大权交给杜聿明。委员长走后的同古之役就注定是一场缺少进取精神和轰轰烈烈的被动战。

    十九日晨,日军一个快速大队分乘二十辆缴获的汽车和摩托车,大摇大摆尾追到皮尤河南岸。日本人根本不把英缅军的残兵败将放在眼里,他们连通常的火力侦查都省略了,就一路打着枪肆无忌惮直奔大桥。

    伏在北岸的先遣营副营长曹行宪少校从望远镜里看得清楚,他把敌人车队放进埋伏圈,然后猛一挥手。随着一声巨响,事先安放的几百公斤炸药将皮尤河大桥掀上天,桥上的汽车和人群好像下饺子一样纷纷跌下河去。埋伏在河堤上的中国军队把暴风骤雨般的机枪子弹和炮弹泼向敌人,打得敌人不及招架,就扔下许多尸体和汽车仓皇逃走了。

    先遣营首战告捷,向师部发回击退敌人一个大队,歼灭一个小队的捷报。

    打扫战场的时候,士兵从一具日本大尉军官尸体上找到一份作战地图。地图上标明:同古正面之敌为日军第五十五师团,西路为三十三师团。另有两个增援的主力师团正从海路赶往仰光登陆。曹副营长倒吸一口冷气,连忙亲自把缴获的地图送到师部去。

    同古是南缅平原上一座小城,又译作东吁或东瓜,人口十一万。同古距仰光二百六十公里,扼公路、铁路和水路要冲,城北还有一座永克冈军用机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著名的同古大战就在这里拉开序幕。

    第二百师指挥部,师长戴安澜在屋子里踱来踱去,眉头紧蹙,不住地摩挲剃得泛青的大脑袋。戴安澜身材高大魁梧,喜欢穿马靴挂马刀,颇似沙皇时代的白俄军官,因此昆仑关大战时敌人曾把他误认为俄国人,惊呼“中国阵地上有一名白俄将军”

    现在,这位常胜将军却陷入一种少有的和莫名其妙的焦躁不安中。

    形势发展出人意料。在腊戌,委员长对戴安澜的忠诚勉励有加,但是面授的机宜却十分含糊。委员长再三强调“保存实力”“坚守同古一两周”可是并未指明坚守同古的战术意义何在。阻滞敌人?掩护英军撤退?抑或虚张声势?如果集中远征军的优势兵力,果敢迎击冒进的正面之敌,击溃或吃掉其中一部是完全可能的。问题在于戴安澜仅仅是个师长,对于领袖的决策,他既无权质疑,又不敢贸然多嘴,因此他的使命注定是“理解和不理解的都要执行”

    既然委员长需要二百师“打个胜仗”他的理解就是挡住敌人,不许敌人越过同古城一步。但是先遣营送回的敌情加重了他的不安。一旦敌人援军赶到,他区区一个师能挡住敌人二至三个师团的强大攻势吗?

    那时候所谓胜利,就只好同阵地共存亡。可是牺牲的意义何在呢?戴安澜在地图前站住,一种隐隐的悲哀好像虫子一样悄悄爬上心头。

    “师座,我看应该把皮尤河前哨阵地撤回来。”参谋长余从德小心翼翼地提醒他。

    戴安澜一惊,曹营副已经在一旁立正多时。

    “撤回来?我看可以。回去告诉你们黄团长,多留几组机动哨,其余部队在屋墩一带构筑阵地。留心敌人坦克。”戴安澜同意道。

    戴安澜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中国军人,令行禁止,勇猛顽强,一旦受命,便以死相报,绝无二心。

    “师座,敌情有变,同古不久将成孤城,万一援军不至——”参谋长悄悄说出自己的担忧。

    “已经迟了,德公。”戴安澜喟然慨叹:“安澜已经向委员长立下军令状,战至一兵一卒,死守同古。如果天不助我,这里就是安澜的葬身之地!”

    参谋长黯然。戴安澜深恐自己的悲观情绪影响部下,于是毅然决然宣布:

    “来人!传我的命令,各团营进入阵地,准备战斗。本师长预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团长战死,营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

    下了必死的决心,戴安澜反到释然。军人既不惧死,又何必心烦意乱?于是他伏在桌子上,同参谋长全心全意地研究起地图来。

    一个年轻副官匆匆钻进指挥部,脚跟一并:

    “报告,杜军长副司令长官到——”

    为了防备孤军深入的第二百师被日军吃掉,手忙脚乱的远征军司令部急令第五、六两军从腊戌推进至曼德勒,同时命令新二十二师前出到央米丁和彬文那一线,担任二百师后援。英缅盟军三个师也在西线卑谬稳住阵脚,与中国军队遥相呼应。至此,战争双方均已摆出阵势,日军大举进攻,气势咄咄逼人,第一线兵力有两个师团。中英盟军取守势,全线总兵力为十三个主力师。

    但中国方面真正上场的只有第二百师。

    3

    一九四二年三月二十日,中国远征军第二百师与侵缅日军第五十五师团在同古城外发生激战,双方均有较大伤亡。

    同一日,日本空军两架飞机轰炸缅甸南部盟军最大的马圭机场,英缅空军的飞机除少数逃往印度外,其余大部分在地面被摧毁。此后,盟军的飞机在缅甸上空消失了大约整整两年。

    既然同古之战注定是一场局部力量悬殊的防御战,因此日本人一开始进攻,第二百师就像刺猬那样缩成一团,摆出死守同古和挨打的架势来。

    根据战后日本防卫厅公布的档案材料,我们得以将当时作战双方的武器装备...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